首页>研究>实践考察
公园和商业空间创新融合项目的调研分享和启示


前言:城市公园作为居民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游憩、锻炼还能如何利用?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推进,“融合利用”的理念在土地开发中得以重视,随之“公园+”的布局开发模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践,特别是在实体商业空间需要持续创新,打造触点更密集、场景更多元、内容更丰富的个性化空间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背景下,融合公园和商业空间便成为一种值得探索的路径。

1.公园和商业空间创新融合的意义

1.1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创造新型消费场景

根据近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攀升,实体商业受到较大冲击,为区别于互联网消费,实体商业空间更加关注于互联网中体验不到的场景感、互动感的商业,以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实体商业的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建商业综合体选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公共空间,以构建更为丰富的消费场景,如上海河湾万象天地,在绿地中打造地下商业空间,并通过一系列阶梯地景式的公共空间设计使其完美融入绿地中;又如深圳深业上城商业内街,以细致的步行街道联结3-4层的高密度的办公 LOFT,排列出一个高低错落,空间变化丰富的小镇,其中纳入 LOFT剧场、展示交易中心等公共活动空间。

image001.jpg

深业上城商业内街

图片来源:自摄

image003.jpg

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局部航拍

图片来源:ArchDaily

 

1.2发挥公共空间价值,提升城市活力

另外,大量的城市公园的保养维护是一个巨大成本,在当下政府财政“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城市公园可能也需要产生一定的创收,如当下许多公园已经有露营运营机构进入,租赁公园场地举办求婚、家庭聚会等。

image005.jpg

金银湾公园微风露营

图片来源:自摄

总而言之,在当前商业空间急需创新的背景下,融合公园和商业空间打造公园式商业,即能够创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热点,又能提升公园的活力。

2公园和商业空间创新融合项目分享

公园绿地是城市宝贵的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同时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受到非常严格的保护,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公园绿地根据面积不同最多仅允许建设占地5.5%的游憩建筑和服务建筑,层数亦限制在1~2层,因此公园和商业空间的深度融合必然要走向立体化,下面本文根据公园与商业空间的融合关系,分享2个实地调研案例和2个通过网络学习的案例。

2.1沉浸式公园商业——成都REGULAR源野

成都REGULAR源野位于成都大源中央公园的下沉广场,藏于公园内部,大源中央公园用地性质为公园绿地,REGULAR源野仅为少量的地下开发,根据统计,大源公园的总面积约23公顷,而REGULAR源野本身建筑面积只有6500平方米,但从商业体验来看,整个公园的绿色环境反而成为商业空间的配套,塑造了一种“大隐于市”的体验感。

REGULAR源野布局了3个下沉式户外花园和1个公共艺术空间,聚集有20余个生活方式品牌,包括面包店、咖啡厅、餐厅、花店、理发店、买手店、自然艺术工作室等,为了辅助项目的运营,REGULAR源野在3个花园中间设计了公共艺术空间,据了解,该空间通过不断更新策展、快闪店、限定空间,提升空间趣味性和活力。

从实际游览体验来看,各种潮流商业店铺围合庭院布局,而庭院被茂盛的植物环绕,与上方的市政景观联结成立体的绿色屏障,形成富有层次的商业空间,交通空间和各个店铺也提供了足够多的座位,让大家可以随时坐下放空、看书、聊天,努力去创造一种公共空间里的自在感,整体逛下来感觉非常有趣,有别于传统商业模式,年轻化十足。

image007.jpg

REGULAR源野下沉广场之一

图片来源:自摄

image009.jpg

REGULAR源野下沉广场之二

图片来源:自摄

image011.jpg

REGULAR源野内部空间和业态

图片来源:自摄

image013.jpg

REGULAR源野公共艺术空间

图片来源:自摄

REGULAR源野在不占用公园绿地的情况通过地下空间植入小型商业,这代表着公园和商业空间融合发展的一种路径,这个路径是人对于空间需求的进化,这里不受限的户外公园生活、自然文化聚落空间,已经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核心要素。

2.2亚洲最大下沉式建筑——成都SKP

成都SKP位于成都高新区核心地段,临近成都市政府、成都金融中心。其既是地上的公园景观与下沉式商业高度融合的商业项目,也是重要的TOD项目(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项目)——4条地铁线路在此交汇,交通枢纽与地下高端零售综合体、地上生态公园相结合,实现了一体化开发。

项目总占地面积26万方,其中99%的建筑位于地下,深达30米,其地面公园层景观面积约19万方,其中屋顶花园面积达到7万方,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面积最大的屋顶花园。

成都SKP与REGULAR源野除了在规模、空间设计上有所不同外,它的规划用地性质也截然不同,并非公园绿地,而是商业服务业用地(地下)和交通运输用地(地下),这代表了公园与商业空间融合的两个不同的规划实施路径。

image015.jpg

成都SKP鸟瞰

图片来源:成都SKP

成都SKP项目成功解决了“地下商业”难以避免的隐蔽性和逼仄感,并将公园融入商业环境。

首先是成都SKP不吝惜提供丰富的公共空间,从地铁入口到地面花园,SKP成功营造了一场空间盛宴,从负一层地铁出口进入负一层商业,映入眼帘的商业街道空间基本置于阳光和植被之下,屋顶围栏的绿色植被和通道中部的绿色休憩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开放的公园之中,空间中还有喷雾系统为街道降温,使人既享受了室外的环境和空气,又享受了舒适的室内体感温度,负一层空间和地面公园则通过大尺度的下沉式广场过渡,大尺度的空间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容纳更多的人流,还使得地上地下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相互之间有了融合的可能性,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和逼仄感也由此消解了。

image017.jpg

成都SKP地铁入口空间

图片来源:自摄

image019.jpg

成都SKP半地下广场

图片来源:自摄

其次成都SKP利用多元立体的交通空间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其交通空间也往往是大手笔,交通空间具有丰富的空间导向和较大的尺度,并和广场空间、商业空间在视线上有紧密的联系,朝两侧望去有丰富的橱窗展示,朝上方望去有公园景观,实现了商业导流和步移景异的效果,使得交通空间具有了公共空间的意义和功能。

image021.jpg

成都SKP垂直交通空间

图片来源:自摄

成都SKP地面空间虽然精彩,有丰富而广阔植被景观,但驻留场所和树荫空间较少,且由于地面空间被地下采光空间分割,导致公园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相互之前的联系也较稀疏,仅有零星的人流,因此从使用体验上来看并不如地下商业令人感到惊艳和舒适。

image023.jpg

成都SKP地面公园空间

图片来源:自摄

 

2.3森林包裹的沉浸式商业体验——日本榆树街小镇

榆树街小镇位于日本长野轻井泽度假区,距离市中心约4公里。整个地区就是一个以营造“轻井泽的生活”为核心的浪漫休闲自然度假地,这里有明朗的色彩、清新的微风、宁静的河流、柔和阳光穿透过树林的愉悦;这里有文化聚集的传统,自由浪漫诗意的氛围;这里还有提倡自然、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商业。

度假区中,榆树街小镇是被风景如画的森林包围的小型时尚餐饮和购物街区。榆树街小镇规模小巧,风格清新,本着让游客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能深度体验轻井泽的自然与人文宗旨,于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使用,自开放以来就广受好评。

image025.jpg

轻井泽度假区平面图

图片来源:网络

榆树街小镇在建筑、景观、灯光设置上都以打造山谷中的村落为构思,大部分区域的建筑风格都非常统一,黑色的小木屋远处望去掩在青葱树林中,极具浪漫气息。建筑的整体布局结合景观设计也别具一格,无论从流水、庭景还是建筑单体的形态处理都极有讲究,如同置身于日式的花园中。为了与大自然的生活更为贴近,灯光的设置也特意调暗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

小镇布置了16个生活方式品牌,包括餐厅,画廊,咖啡厅,书店、艺术工作室等,小镇内的商业并没有选择国际大牌而是尽量选择本土特色为主,并且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如在雨季放置彩色的雨伞,就把梅雨季轻松转化为另一个“旺季”。榆树街小镇通过控制商业产品的定位,建筑与景观细节的打造,打造出山谷森林里宁静休闲的氛围,不断提升小镇的商业活力和空间趣味性,吸引力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

image027.jpg

image029.jpg

榆树小镇商业内街

图片来源:网络

从人群体验来看,小镇整体以木结构为主,打造森林里游玩般的材质感;整个小镇被森林包裹,使榆树街小镇整体呈现了大隐于市的静谧的感觉,而小镇四周的溪水声让静谧的森林饶有生机;从建筑整体布局来看,公共空间的打造采用了古典的围合庭院,在小尺度建筑的中央,公共空间与休憩空间还保留有树木绿植,让人们可以在院落中感受自然,也提醒人们身处自然坐下放空自我。

image031.jpg

榆树小镇商业内街

图片来源:网络

image033.jpg

榆树小镇商业内街

图片来源:网络

榆树街小镇在最大程度保留自然生态,保持森林体验感的情况,植入、融合了小尺度商业建筑,代表着自然生态与商业空间的有机融合路径,这里可以充分感受自然生活、户外体验,成为区别一般商业空间、吸引城市群体的核心要素。

2.4“2.0版公园+”商业综合体设计——PARK2草悟广场

PARK2草悟广场位于台中草悟道,草悟道是台中著名的绿色廊道,将自然科学博物馆、市民广场、美术馆等多个公建和写字楼串联起来。Park2源于part 2的一语双关,代表着台湾公园2.0进化后的商业可能性。据统计,park2大约6600㎡,整体设计集“公园”、“店铺”和“文艺生活”三大主题为一体,由于位处台中重要轴线上,塑造出一种“城市中的绿洲”的氛围感。

image035.jpg

Park2草悟广场鸟瞰

图片来源:网络

草悟广场从建筑、景观设计、视觉设计、店铺设计、绿植生活等方面,集结了特色文化店、餐饮等16家特色品牌并且充分融入绿植;另外,park2举办快闪店、潮流文化展、设置户外活动设施等,用以辅助项目的运营,让人充分体验户外生活和城市慢活生活,在城市中心快节奏生活中让人“慢”下来,在快节奏工作中寻找乐趣,吸引了众多城市群体参与其中。

image037.jpg

image039.jpg

Park2草悟广场夜景

图片来源:网络

park2公园项目是台湾商业绿植由1.0进化到2.0的代表,旨在消除空间与绿植之间的界限,使绿色空间与商业空间有机融合,突破“绿植在盆栽中”的边界感,从而削减绿色空间的“限制性”。从空间体验感来看,相较于城市空间内,步行于公园内更像是步入绿植花房,不仅是种植在土地上的植物,交通空间内,垂直空间、屋顶等也种上了绿植,加强了人在空间内的自然体验感。

image041.jpg

Park2草悟广场内部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不仅是绿植,PARK2同时还强调“文艺生活”。一般城市公园不仅是绿植,还有许多的活动装置和艺术装置,如运动、艺术小品等;在park2中,可以看到有许多的文艺展品,在街角空间和广场空间摆设着运动设施诸如攀爬网和篮球场等;在park2空间中,不仅可以感受公园的自然气息,也可以将它视作运动公园,进行游憩游玩。

image043.jpg

image045.jpg

Park2草悟广场街角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Park2草悟广场为我们探索公园+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是绿植的灵活应用,在城市空间中营造自然氛围、“自然感”;其次,是运动公园+自然公园+商业,三位一体的融合式空间发展路径,这个路径高度结合不同人群对于空间使用的需求,探索出公园+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可能性,成为吸引更多人群的闪光点。

 

3.公园和商业空间创新融合项目对珠海的启示

3.1公园与商业空间融合有广阔的前景

除了成都SKP和成都REGULAR源野是典型的商业结合公园开发,还有台湾台中市的PARK2草悟广场、日本的榆树街小镇等成功案例,都标示着公园与商业空间融合有无限的可能性,公园中植入商业空间并没有破坏其公共空间属性,反而创造更多元的空间体验场景,珠海城市阳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公园与商业空间的创新融合,沙滩、商业、步行空间、石景山通过由此融为一体,共同解决了游客休闲和配套需求。

珠海是一座生态城市和开放城市,有良好的空间基础,伴随大湾区深度融合和港澳北上的潮流,产生了广阔的消费基础,有条件做进一步探索。

3.2公园与商业空间融合有可操作性

无论是公园内小型商业、亦或是商业空间公园化,都能依托优秀的空间设计创造独特的空间产品,相比之下,半地下小型商业空间的操作性更强,因其规模较小,可既不影响公园地面景观,也不违背相关设计规范。

3.3公园融合商业空间需要有优秀的运营支撑

以REGULAR源野为例,这里的店铺具备公园运营能力,他们自身会结合公园极好的环境,进行自身主题的策展活动或者游乐活动。每个店铺的强运营能力,链接在一起,就能形成项目集体的IP。

3.4公园融合商业空间需要有松弛感的氛围营造

基于榆树街小镇案例,公园商业的设计应该是浑然天成、结合自然的,应该有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而不能仅仅是传统的街区或者盒子。

这种松弛感的营造,与自然主义主题相一致,在建筑、景观、标识、平面等各类视觉呈现中,充分采用创新力的设计。这些创新的设计就是经营理念的最好展现,他们代表了活力和创造力。

3.5公园融合商业空间融合宜以公共休闲为导向

基于REGULAR源野和Park2草悟广场案例,REGULAR源野所在的大源中央公园,其地面功能依然是服务居民休闲,包括草坪、运动场地、灌木迷宫、休憩树池等等,其公园属性并没有改变。而PARK2草悟广场自身塑造了集休闲娱乐、运动空间、自然空间的多元融合空间,同时兼顾了各种公共休闲功能,满足了多种人群的需求。

撰稿人:朱俊凯 张祎良

内部校对:石晓

审 核:向守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