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学习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在珠海圆满落幕

2020年10月1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承办;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国际宜居城市(珠海)研究中心协办的“粤港澳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在我院822会议室召开。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灵活组织方式,来自全国各地规划管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规划设计单位近80位专家及同行参加了本次会议。

 

线下嘉宾合影

 

一、会议概况

会议议程分为上午、下午两部分。上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部副主任李海龙主持,下午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主持。上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余刚,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朝晖分别致辞,两位嘉宾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珠海经济特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的生态环境、产业品质、城市格局、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等优势,为珠海在新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保障“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落实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要求的开局之年,在此之际,围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和珠海城市规划建设,组织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研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问题、生态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龙主持

 

余刚线上致辞

 

王朝晖致辞

 

参加会议并发表主题报告的嘉宾还有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规划师何兴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忠,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主任于立,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分院副院长罗赤,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李清,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峥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司规划一所所长李家志,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叶青。

 

二、主题报告

各领域专家学者,分别从体制机制建设、人居环境、创新网络与节点等多个角度向与会人员交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生态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本文采撷其中几位专家观点与理念,分享本次会议的精彩瞬间。

 

会议现场

 

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规划师何兴华作《从人居科学视角观察珠海未来城市发展》主题演讲。他从人居科学理论视角出发,对珠海面临的问题进行审视,并提出珠海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建议。何司长将人居实践划分为作为物质的空间场所、作为资源的利用方式、作为决策的体制机制和作为人类文化表现四个方面,认为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受资源利用方式和决策体制机制影响,最根源是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何司长用这一框架对城市发展进行审视,认为城市人居环境暴露出的问题最后集中反映出城市缺乏历史、缺乏地域特色。对此,何司长认为珠海要通过文化软实力与生态韧性留白进行各层面矛盾的整合,重视治理创新,以建设健康宜居城市为最终目标,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何兴华线上交流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作题为《支点、创新与网络》的主题报告。他主要阐述三方面观点:一是大湾区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各类企业总部密集落户佛山三龙湾、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中山翠亨、东莞滨海湾等环湾重点平台。在创新时代的全球化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自身成为链接全球网络的支点,龙头企业集聚的高地。二是创新推动大湾区竞合。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合作型经济,在开放、分工协助的复杂的创新体系下,没有哪个城市能单独完成创新的过程。三是网络与节点。他指出:经济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网络随着贸易线路而扩展,由孤立到连接。最后,他总结到:在全球化新阶段下,企业走出去对城市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创新时代湾区城市竞合进入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城市一方面需要组合自己的资源形成优势节点参与湾区功能体系的竞争,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在都市圈形成自己的网络与节点。

 

马向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空间响应》主题报告。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旨在将一簇相当发达的城市群统合到一个围绕珠江入海口两岸的“湾区”认知中,是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作的制度重构;其次,多中心国际联系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显著的特点。与国际的其他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鲜明的多中心国际化的特征,不仅拥有香港这座全球网络联通性极强的城市,湾区其他核心城市的全球连通性也于近20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人口规模仅次于东京湾区,但四个核心城市香港、广州、深圳、澳门的GDP远落后于东京、纽约等城市。最后、他指出制度势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动力。释放这种势能,在空间上的响应应体现在以下几点:突破自然边界,加强两岸联系;利用边境界限,拓展空间纵深;开展飞地合作,势能散点释放;推动社会融合,共建人文湾区。

 

王世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分享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新经济结构和智慧科技下的挑战》,对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历史、未来机遇和趋势、愿景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叶教授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过去几十年的合作历程,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前店后厂”区域分工模式的衰落以及国内外经济转型发展,需要重新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叶教授基于经济模式转变和智慧城市兴起的趋势,提出了共建有创造力可宜居的智能型可持续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远景。最后,叶教授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包括强化快速区域交通网络、加强智慧科技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以新的国际和国内视野内外联动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加强湾区城市间的交流协作等。

 

叶嘉安线上交流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李清介绍《珠海生态宜居规划建设四十年探索与思考》。李清总规划师从建成的绩效、探索的历程、不变的坚守三大方面系统介绍了珠海生态宜居规划建设四十年探索实践。她指出珠海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经历了从以政府法规主导守护生态底线、以规划政策引导生态环境建设、以宜居项目建设提升生态水平到朝数字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生态迈进的四个阶段。此外,李清总规划师总结出珠海在生态宜居规划建设探索中四个“不变的坚守”,分别为生态优先的理念、组团式空间结构、城市特色塑造和法制化。

 

李清

 

 

三、总结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并提出要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主题,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制度创新、市场环境建设等热点问题,具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有赖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有赖于局院领导们的统筹指挥和我院各部门的团结协作、认真付出。举办如此高水平的会议,一方面提升了我院在珠海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地位、在专业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极大促进了我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与国内外知名研究学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拓展了设计人员的思路和视野。对提高我院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