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周六),我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栋主任、水务分院总工程师付朝晖、市政分院唐昌意主任工程师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汪旭、李东洋、辛勇军、曹雄、王虎受邀参加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第三届土木工程珠海论坛。
我院参会人员合影
此次论坛旨在邀请优秀青年学者共同探讨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等领域学科前沿问题,交流创新成果,分享创新理念。出席论坛的人员包括: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中山大学在校师生,以及海内外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合影
会议现场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复明院士在致辞中热烈欢迎各位学者的光临,并介绍了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致辞
本次论坛分线下、线上两种方式进行,特邀北京工业大学路德春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张明义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王栋教授、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璐璐教授、武汉大学刘攀教授、深圳大学汪峻峰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任娟娟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徐龙河教授、同济大学顾晓强教授、浙江大学闫东明教授、中科院地理所高扬研究员、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陈振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黄清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学者先后报告了自己在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等学科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下主要介绍论坛主会场中5位岩土方向专家学者所作的报告:
1、路德春:非正交岩土塑性理论及本构模型
北京工业大学路德春教授报告了其在岩土本构模型领域所做的研究:针对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中塑性势函数难以合理构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非正交塑性流动法则建立的非正交岩土塑性本构模型,基于该思路构建的本构模型不仅对于岩土体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还推广应用到了混凝土材料中。
2、张明义:冻土水热力特征研究
我国冻土面积占到国土陆地面积的75%,其中多年冻土约占21.5%,在广大的冻土区开展工程建设,冻土问题无法回避。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张明义研究员分析了各类温度条件、外部荷载、应力条件下的冻土性质,探讨了土体冻结过冷、冻融滞后现象,以及在冻融过程中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
3、王栋(线上):基于数据同化的桩靴贯入实时预报
中国海洋大学王栋教授针对海洋自升式平台桩靴基础在砂黏地层贯入过程中常出现的穿刺问题,对其所做工作进行了远程报告:基于试验与模拟得出桩靴基础在砂土层中的峰值贯入阻力,并确定黏土层中贯入阻力随深度的变化,由此获得穿刺距离;基于数据同化思想,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从而构建非确定性穿刺分析模型,并与确定性穿刺分析模型进行了比较。
4、李利平(线上):隧道围岩垮塌链动机制与智能感测技术
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针对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围岩稳定问题,研究了围岩垮塌的链动机制。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手段重现隧道掘进过程中周边围岩及掌子面保留段软弱破碎围岩渐进破坏的全过程,从岩体结构信息采集及集成、危石稳定可靠性分析、巨石垮塌灾害监测及防控等方面总结隧道巨石垮塌灾害。
5、张璐璐:土体空间变异性表征的数据融合和参数反分析研究
实际土体的空间变异性给浅基础、深基础和边坡工程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上海交通大学张璐璐教授团队基于有限的钻孔数据,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拟合变异函数,由此获取特定置信区间的地层参数空间分布,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此外,当日下午还设有本次论坛的土木和水利两个分会场,一些优秀青年学者作了简短的报告(10分钟/个),分享了其在滨海岩土工程风险识别与控制、高抗蚀海工混凝土、海上风电伞式吸力锚基础局部冲刷演变特征、微生物加固砂土、非饱和土边坡稳定鲁棒性、基于大数据融合的铁路安全风险分析、铁路有砟轨道与基础结构细宏观力学行为、道路粒料填料的水力变形特性和地下交通场站热湿环境营造与除湿等课题领域的研究成果。
论坛闭幕式上,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黄清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进行了“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的报告,从沉管隧道结构选型、方案比选,一直讲到其关键技术的创新,对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学习借鉴作用。最后,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书记曹新作论坛总结讲话,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带来精彩的报告,并表达了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