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学习交流
学习报告|2020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

11月27-29日,2020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深圳召开。我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栋主任、曹雄2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和深圳大学主办,主题为“现代隧道和地下工程的挑战与机遇:绿色、智能、安全、高效”。大会包括以下议题:

 

(1)城市地下空间的政策、法规、信息管理;

(2)韧性地下空间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

(3)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建运维;

(4)地下综合管廊建养;

(5)铁路隧道建管养新理念、新技术;

(6)公路隧道建管养新理念、新技术;

(7)水利与能源隧道建管养新理念、新技术;

(8)隧道设备研发、再制造技术;

(9)川藏铁路建设新技术、新理念;

(10)新材料、新型结构及数字(智能)建造;

(11)重大、特殊工程案例实践与研究。

 

出席本次大会的两院院士共8位,分别是:孙钧院士、钱七虎院士、谢和平院士、缪昌文院士、聂建国院士、王复明院士、陈湘生院士、冯夏庭院士。会议盛况空前,现场到会人数超1200人,线上直播点击次数超200万次。

 

0f504f50242b9c11dcad25872b97e9d1_d7101952-5568-4076-bc0f-506056168903.jpg

d30af4f2f29bc398d93b40ec93b421dd_fa4f3e1b-0d8a-4174-ae2c-b5f01840fb79.jpg

 

为期两天的大会学术报告环节共设置了1个主论坛特邀报告和9个分论坛专题报告。主论坛中众位院士及领域内著名教授、大师在“隧道工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地下空间的绿色开发”、“工程科学中力学理论的重要性”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以下进行简要介绍:

 

1. 孙钧院士——浅议人工智能方法在软土地铁施工预测和控制中的若干实践

人工智能方法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工程,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引用。对于岩土工程这一类学科来说,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离散性、不确定性,现场系统的监测资料有限且十分宝贵,结合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地下工程信息化分析和预测,是当今和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d9423bdaba08f82905225a3960f6857b_c5151db3-d58a-4d3a-a0f8-447c58941aaf.jpg

 

 

2、钱七虎院士——绿色发展与地下空间利用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起了巨大的挑战,地下空间的开发也应注意保护大自然环境、减少碳排放,不破坏绿色植被空间,保证城市绿化率。

 

5864e2fd2a918dddd58c99403430111d_d90999db-3fc5-4bbd-b824-8bb01c706b70.jpg

 

3、谢和平院士——工程科学中的几个力学基本问题:应该深入开展力学理论研究

工程中岩体、结构、地层变形都是力场在起作用,本质都是力学问题,需要发展更高程度的力学理论。数学是定理,而力学是在假设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极端条件下的经典力学理论具有颠覆性,需要重视。

 

5dff918fa1aad15a9698ffc2f6296577_76197158-2e56-486f-b4d1-36473826f2ad.jpg

 

0830a0049fbf02b4dbf5eb1e6009a02d_48c35285-4a17-42a2-9608-cac2dcab0725.jpg

 

4、聂建国院士——地下工程结构的创新与实践

地下工程结构需要创新,以提高结构性能和使用寿命,且新型结构的设计应该力求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创新是促进高性能地下工程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为解决问题、促进提升、引领发展而创新。

 

f43e0b5233d10cf49af649f4bab5fa5e_64e9eecf-b787-424e-9678-5a17f2333577.jpg

 

ee8bd7653169ebbf136d33cf07b056e1_d9d65f8b-69fe-48ef-b208-a5aa5e90e942.jpg

 

5、缪昌文院士——现代混凝土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现代混凝土向超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应加大混凝土理论的原创性研究,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混凝土材料,基于有机-无机的学科交叉,开发现代混凝土新技术;混凝土性能不能仅关注强度,须重视基于混凝土耐久性的高增韧、高抗裂、高抗渗、高耐蚀的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

 

b25b50fe597fac2678ea3af5e2ddda27_5f8d7603-ed21-489f-8d6f-596e3c77cfab.jpg

 

6、冯夏庭院士——深埋隧道围岩破环过程与控制

深埋隧道围岩存在脆性破坏的难题,需要分析各种破坏模式的发生机制、表现形态以及调控策略,掌握岩爆的机制以及相应的调控策略,制定深埋隧洞开挖过程中防治围岩脆性破坏的设计及施工措施。

 

d44d9fdfeebef1d545174c722d5b58be_38473b26-d9db-4e6d-980e-94affd343139.jpg

 

7、王复明院士——地下工程水灾变防控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安全运行面临严峻挑战,水引发的基础工程设施灾害及病害、水灾害防治材料的发展、渗漏涌水防治技术、隐蔽病害诊治技术、防水隔震韧性隧道结构等领域取得了有效进展,工程基础设施病害诊治及除险加固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edc011ae8d28bba993f3fc15e1ae540_61dfa698-3c39-4a10-b205-929e41522c04.jpg

 

8、何川教授——交通隧道抗震计算方法及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对策

我国川藏铁路沿线跨越西南断裂带,其中活动断裂带对隧道及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团队致力于复杂地形地质环境隧道失稳灾变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并总结了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建设大规模隧道群的经验。

 

c9acfbe78297659b6ec78b93647082e4_a6684d43-a7c9-48a9-b7c1-319b6c7db428.jpg

 

9、肖明清大师——我国水下盾构隧道代表性工程与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我国水下隧道快速发展,大批已建和在建工程极大推进了我国乃至世界水下盾构隧道技术的进步。总结南京长江隧道和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等代表性已建水下隧道的技术难题和主要技术进步,梳理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和苏通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长江隧道等在建的代表性水下隧道和深茂铁路珠江口隧道、汕头湾海底隧道、南京和燕路长江隧道等拟建代表性水下隧道的特点和难点。进一步分析我国水下盾构隧道的发展趋势:由单一软土地层向土砂复合地层发展、由大直径向超大直径发展、由中等水压向高水压和超高水压发展、由常规岩土向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发展、由中等烈度地震区向高烈度地震区发展、由单一工法向多工法组合发展,并提出需要加强研究与创新的技术难题。

 

d24bd989e77dbf81f59e73b5bc09d1ef_9078d03a-8d35-4115-a59b-c1bd389ddc23.jpg

 

此外,本次大会的9个分论坛报告,分别为:

 

(1)轨道交通与城市管廊科技论坛

(2)隧道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科技论坛

(3)隧道生命周期管理与防灾减灾科技论坛

(4)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科技论坛

(5)隧道掘进机与川藏线专场论坛

(6)建设管理与青年工作科技论坛

(7)设计与教育科技论坛

(8)研究生论坛Ⅰ

(9)研究生论坛Ⅱ

 

专家学者分享了其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

 

学习心得

借此次大会学习机会,深入了解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科学问题,特别是挤压断裂带山岭隧道、复合地层盾构隧道中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挑战。也为我院开展滨海地区隧道与地下工程全寿命周期安全监测与灾害防控研究拓展了新思路,丰富了我院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899a7fa42ef527157efa96c4bd8eb7f8_5a05d272-872c-4768-bffc-09988aec1c9a.jpg

我院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