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参与交流时空行为相关研究的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助力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2020年12月12日,我院政研中心代表张济婷参加了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和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六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暨“数字化与精细化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承办,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方式。
会议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上午为开幕式和以“时空行为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坛”为主题的主论坛。主论坛由空间行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柴彦威教授和王德教授主持,并邀请到张文忠、甄峰、徐磊青等学者进行了汇报,主题包括与城市体检相关的“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体检方法与实践”、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智能技术应用与时空间行为”、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手机信令数据支持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指标体系思考”等热门话题。
下午为分论坛,大会共设置了二十三个分论坛,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时空行为变化、共享出行时空规划方法与实践、城市文化感知与行为、居住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智能技术应用于城市空间转型等不同的主题,分论坛主题聚焦时下热议的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话题。
在主题为“时空行为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分论坛十一中,我院政研中心的张济婷进行了题目为“个体时空行为社会隔离的测度与因素探测——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的宣讲。
所宣讲的研究借鉴了时间地理学和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假设在日常行动轨迹中遇到与自己处于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则隔离程度越低。结合手机信令数据、人口普查数据、房屋租金数据等多种数据,研究以广州为例测算了不同时间截面下的人群属性结构的空间格局,并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截面的社会阶层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即使在加入时间维度后,城市社会分异格局依旧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但相对于睡眠时段,非睡眠时段居民分布的混杂性更强。
不同时间截面下的居民经济地位分布及格局
基于上述不同时间截面下的人群属性结构的空间格局,研究结合个体行为轨迹测算了其社会隔离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隔离程度,弱关系减弱隔离,强关系加剧隔离,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会网络理论在从时空行为视角出发测度隔离方面的适用性。同时,通过不同时段社会隔离程度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的基于居住地测算的隔离程度大于日间活动的隔离程度,即传统的静态测度方式存在高估隔离程度的现象。
时空行为视角下的个体社会隔离示意图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本次会议为我们扩展了从“人”的个体行为视角出发理解城市发展现状的思路。通过本次会议,我们深度参与到了空间行为领域的最新研究中,未来我们将运用这些研究思路和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做更高质量的规划,助力国土空间更加精细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