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学习交流
我院组织参加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高端论坛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领域的融合发展,增进粤港澳地区之间的规划交流,2024年11月30日-12月1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规划高端论坛在江门市开平市赤坎古镇举办,论坛以“重大基础设施和大湾区一体化”为主题,来自内地、香港、澳门的规划界专家学者、青年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布局、空间格局重塑及区域一体化等内容各抒己见、交流分享,共议重大区域建设设施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趋势与规划应对,为区域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谭文杰,院总规划师陈德绩等一行5人参加论坛,并受邀参加联合体工作会议、青年论坛和圆桌对话。


我院参会代表在大会主题板前合影


一、论坛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标识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标识是以“粤、港、澳”三地最具代表的花为灵感(广东木棉花、香港紫荆花、澳门莲花),取其形,合为一,代表粤港澳地区建设发展的紧密联系;并以纽带设计融合粤港澳三地的代表颜色和市花形态,并以线为桥象征大湾区各城市的紧密连接;同时寓意“三人行”规划联盟,表达三地规划专业人士亲密无间的联系,练手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标识(深浅底色设计表达)


二、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邀请了广东、香港、澳门三地6位专家紧密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与大湾区一体化”的主题作大会主旨报告。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张虹鸥从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协同配置、制度协同安排、服务协同共享、环境协同治理五个维度74个指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测度,并从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及产业空间、交通体系、制度协同四个方面展望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门户,是面向世界的战略支点、双循环衔接点,应充分发挥湾区多中心联系全球的独特优势。同时,他强调对“黄金内湾”的识别,确定其可能范围,既要经济效率,更要重视社会效率。


百川交通规划咨询公司总经理石克全详细介绍了香港铁路及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表示未来要大力发展北部都会区和连接深圳的铁路。同时,他以香港太古坊到福田中心及广州北京路到江门赤坎的交通出行方式等为案例,分析了香港往返大湾区、大湾区内部城市间交通出行问题,提出香港与内地铁路减少换乘连接的构思。


从左到右依次为:张虹鸥、王世福、石克全


 奥雅纳副董事、中国区规划总监陈敏扬通过介绍“香港2030+、《香港都会计划》、港口与机场发展策略”等,提出策略基建与城市空间发展应高度协同,基建与城市空间发展需要有协同的财务概算与实施路径,更有效地汇聚资源要素和发展动能。


澳门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客座教授、澳门智行研析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林瑞海结合担任澳门公共部门任职经历,重点介绍了澳门轻轨线网的总体规划、各线路的可行性研究及澳门轻轨与大湾区轨道交通的对接规划。


香港大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及杰出学者系列讲座教授,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暨建筑系教授谭金花重点介绍了“仓东计划”这一实践案例,希望通过此案例传播遗产保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建立示范、传播理念、培养人才的目标。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敏扬、林瑞海、谭金花


三、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邀请了广州、珠海、佛山、香港、深圳、江门8位青年代表从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等方面,以青年规划人的视角探讨湾区高质量发展,院副总工程师、交通分院总工程师俞斌受邀在青年论坛进行主题汇报。


俞斌副总工程师以《港珠澳跨界交通的思考》为题,从分析珠海与香港、澳门口岸交通流量变化情况着手,通过数据反映了港澳与内地 “双向奔赴” 共绘大湾区生活圈的实景。同时,对港珠交通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深入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陆空联运链条链接全球资源、打造人工岛—拱北湾枢纽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的措施思考;对珠澳交通提出了引入高铁城际促进澳珠极融入国家高铁网络、优化口岸功能布局全面顺畅珠澳交通往来、全面加强通道衔接促进琴澳一体化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思考。最后,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合作交流便利,带动粤港澳协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院副总工程师、交通分院总工程师俞斌在青年论坛作主题报告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二所技术总监金祎重点阐述了大湾区城际轨道回顾与展望。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一所总工程师陈蔚重点介绍了城际铁路"地铁化"的佛山实践。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政府规划编制部总监樊德良关注大湾区青年友好型规划方向思考。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见习城市规划师、香港规划师学会青年规划师组代表陈浩聪从“就业、教育、居住、生活”各方面介绍了香港北部都会区的青年友好规划元素。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总体规划和资源利用所所长钱竞结合深圳市住房专项规划社会调查,重点分析了“Z世代”居住空间需求与规划应对。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磊贤则从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以及未来大湾区高铁网络,畅谈了江门的“西岸”想象。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殷嘉宇则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解析了江门千年侨都的空间新篇。


四、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由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执行主席、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会长马向明主持,邀请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香港理工大学暂任副校长、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辑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司马晓,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李汉飞,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焱,以及我院总规划师陈德绩等专家学者围绕大湾区一体化协同发展、大湾区均衡发展、基础设施的链接功能、规划行业的应对等问题展开讨论。


圆桌对话现场图


陈德绩总规划师基于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的重要一级城市,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港澳合作,要深化与港澳在金融、教育、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推动珠港澳合作迈上更高台阶;二是推动城市提质,要优化城市内部空间格局,主动融入“黄金内湾”,联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打造富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三是发挥品牌优势,要持续强化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情侣路等特色品牌优势,深化推进品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弘扬特区精神,要持续发扬敢闯敢干的势头,在粤港澳一体化发展中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院总规划师陈德绩在圆桌对话发言


五、学习心得

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为珠江口西岸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了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珠海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以及特区改革开放的文化精神,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自身优势,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分工协作、科技创新共建共享、区域市场统一运作、体制机制保障落实等方面深化与港澳、广深等城市交流合作,汇聚各方智慧,共同为大湾区的繁荣稳定和国家战略的实施贡献珠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