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珠海辉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4009318138

DYNAMIC

动态

/
/
/
我院参加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

我院参加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1-07 17:18

我院参加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1-07 17:18

一、大会背景

第十一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简称IBTC)是全球范围内的行业盛会,由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和上海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会议在成都隆重召开,汇集了众多院士等资深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共同探讨桥梁与隧道技术最新的建设成果和技术创新。我院桥隧与地下空间分院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6名成员参会,现就大会内容、技术展望和学习心得三个方面,分享我们在大会期间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图1 大会主题

 

二、大会内容

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量、卢春房、张喜刚担任主席,参加大会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周绪红、刘加平(西安)、缪昌文、杨华勇、王复明、田红旗、邓铭江、岳清瑞、徐建、张喜刚、杜修力、许唯临、高宗余、刘加平(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翟婉明、何满潮,现场参会人数达千人,线上观看人次达10万。

大会议程包括开幕式、主题报告演讲、“复杂环境桥隧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战略研讨会和大会闭幕式。

 

图2 大会开幕式

 

本次学习摘录主要会场内容如下:

 

(一)《超大跨拱桥建造实践及创新》

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

报告主要内容:

1.无支架施工、管内混凝土真空连续压顶、混凝土膨胀收缩可控技术充分发挥了钢管混凝土拱桥这种高效的钢混组合结构的工程优势、跨径可望达到700m。

2.研发了新型吊扣塔,使得塔大大“瘦身”、降低塔造价,控制精度从分米级提高到厘米级。

3.开发了复合分时膨胀补偿收缩技术,实现了管内全龄期无收缩、不脱空,解决了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顽疾。

4.混凝土拱桥刚度更大、耐久性更好、免维护,介绍了天峨龙滩特大桥(跨径超过世界纪录155m)、平南三桥的建设,对川藏铁路为代表的山区铁路、公路拱桥建设具有重大支撑。

 

(二)《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的重大科技方向和任务》

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喜刚

报告主要内容:

1.国家战略规划:长大桥梁安全与长寿与健康运维与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是体系布局确定的重要方向任务。

2.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损伤机理不明的结构安全挑战、服务性能衰退快、长寿保障挑战和感知能力弱、智慧诊治程度低的健康运维挑战。

3.重点任务:长大桥梁安全强韧与跨径突破、长大桥梁性能演化与寿命延长、长大桥梁感知诊断与健康运维。

4.能力建设:长大桥梁多灾害耦合实验平台、多环境全气候步入式实验平台、健康运维技术验证模拟平台(端-边-云协同计算模拟平台)。

 

(三)《隧道开挖补偿法》

主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满潮

报告主要内容:

1.介绍隧道开挖补偿法:所有隧道破坏都由开挖引起,在破坏之前,实施开挖补偿措施,充分发挥围岩的三轴强度和深部围岩强度,有效控制破坏,达到工程稳定状态。

2.与新奥法进行对比:新奥法发挥围岩单轴强度,先让后抗,采用传统的小变形PR材料,适用于中浅部区隧道,而隧道开挖补偿法发挥围岩三轴强度,先抗后让,采用高强高韧材料,适用于深部区隧道。

3.支撑新材料:NPR材料抗剪韧性好、强度高。

4.支撑新技术:双梯度注浆技术,配套了建设性爆破技术(三维裂面优化为二维裂面)、NPR锚网技术和耦合桁架控制技术。

5.实例介绍:昌宁隧道、他白依隧道和木寨岭隧道。

 

(四)《高铁标准梁式桥技术创新与智能建造实践-基于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论》

主讲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

报告主要内容:

1.理论技术创新:提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论、车桥相互作用概化分析、桥梁激励列车主要是变形、梁长与车长比值影响规律。

2.创新目标:研发高铁40m标准梁、实现高铁标准梁预制架设智能化升级、优化现有高铁32m标准梁,形成新时代系列标准技术体系。

3.创新成果:刚度与强度协调控制理论、基于BIM的正向设计(软件和标准化参数化设计)、足尺模型梁试验技术、提运架智能化升级、桥面设施绿色建造技术、实现经济性提升。

 

三、技术展望

通过参加大会的专题报告和战略研讨,对桥梁与隧道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首先,设计理念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桥梁与隧道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低碳等方面的需求,实现更高效、更经济和更环保的设计。其次,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桥梁与隧道的建造将更加经济、快速和安全。最后,智能化管理将成为未来桥梁与隧道工程的核心技术。通过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预警和应急响应,有效保障了桥梁与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3 项目组合照

 

四、学习心得

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和专题报告,我们不仅了解了行业内的最新建设成果和技术创新,还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科技在推动桥梁与隧道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桥梁与隧道设计工作打下扎实基础,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ACHIEVED

RESEARCH

CULTURE

页面版权所有 ©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粤ICP备1714102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