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珠海辉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4009318138

DYNAMIC

动态

/
/
/
学习交流丨第三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

学习交流丨第三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5-08 09:56

学习交流丨第三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5-08 09:56

3月24日-26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办,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东南大学承办,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在江苏南京圆满召开。为提升我院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及技术成果,我院桥隧分院、水务分院、市政分院共计6人(唐昌意、张建、李陆海、肖景平、王胜、刘楷操)参会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龚晓楠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张建民教授,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吴刚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黄茂松,王卫东,刘松玉,汪稔,张炜,郑刚,高文生,高玉峰,谢永利等70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大会。

 

大会以“软土工程智能建造”为主题,针对重大软土工程问题、软土工程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学科发展等方向组织了16个大会特邀报告,24个分会场特邀报告,66个分会场报告及24个研究生报告,展现了我国软土工程领域在理论创新和工程实践领域的最新成果。

 

本次学习摘录主要会场内容如下:

(一)低碳环保增压式真空预压技术在软土地基工程应用实践与思考

 

汇报人:江苏鑫泰岩土科技有限公司金亚伟

报告摘要:该技术主要应用于软地基处理、黑臭河湖生态治理及污泥生态治理。相比与传统的真空预压工艺,增压式真空预压技术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1)新型防淤堵排水板

特点:连续梁结构,整体性、强度增强;滤膜薄,等效孔径大,降低淤堵。

(2)土体先降水后增压技术

特点:先降水增加土体内部压力,使土浮溶重变成湿溶重,上部土体对下部土体形成堆载;在增压气体的作用下,土体产生微裂隙,缩短排水路径。

(3)无缝连接技术

特点:塑料排水板与真空管直连,无缝连接,缩短真空传递路径,减少真空度沿程损失;采用钢丝软管代替真空滤管,避免了传统真空滤管在无砂垫层易抽瘪的不足。

(4)水气分离技术

真空传递路径:水环式真空泵产生真空→真空传递至不倒翁集水井→集水井传递至真空主管→真空主管传递至真空支管→主管传递至排水板和膜下→传递至土体。

集水井内积水由浮球式水泵自动排出,气体由水环式真空泵排出,实现水气分离。

增压式真空预压技术具有节约资源、高效节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特别是把淤泥、污泥、赤泥通过技术创新使之成为路基和生态资源,是实践“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为绿色建设及生态大国的建设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

 

(二)路基规范对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疏忽

 

汇报人: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广东省勘察设计大师 刘吉福

报告摘要:目前国内搅拌桩技术不断进步,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较广泛,从传统的单向搅拌桩到双向搅拌桩、钉形搅拌桩再到新型的三维立体搅拌桩,施工设备不断创新,但规范对搅拌桩沉降计算、稳定分析方面的分析存在一些疏忽,有时会导致工程缺陷。

经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大量实验研究,搅拌桩在荷载长期压缩下排水固结,受力和变形状态更接近压缩试验,采用压缩模量计算的沉降更接近实测沉降。

 

(三)基于工程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的液态固化技术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汇报人:安徽省融工博大环保技术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范立登

报告摘要:液态固化土,即在废弃工程泥浆中直接掺入一定比例的泥浆固化剂,通过特制机械进行搅拌桩后,形成的可用泥浆泵输送的自流平、自密实、浇灌型水硬性工程材料(也可利用废弃渣土加水搅拌成泥浆)。该技术具有早强(24小时可上人)、流动性强(液态,自流平,自流距离大于50米)、经济环保(资源化利用废弃泥浆或渣土,造价低)、自密实和防渗(浇筑后无需振捣)。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回填(基槽、房芯、管沟、管线等)、充填(膜袋、采空区、地面塌陷空洞、废弃地下空间、溶洞等)、桩体(复合地基加强体或劲性复合桩的M桩)、同步浇筑(盾构同步浇筑,壁后空间填充等)。

 

通过本次学习,我院参会人员与参会专家深入探讨岩土问题,共享新思想、激发新思维、拓宽新视野。3天学习时间转瞬即逝,但更多的是带着思考回来继续工作,珠海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广泛分布有深厚软土层,随着珠海的持续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必然向着更高、更深的方向开拓,复合地基是处理深厚软土的一方良剂,在有限的施工作业面、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中,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保障珠海的可持续发展。

ACHIEVED

RESEARCH

CULTURE

页面版权所有 ©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粤ICP备1714102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