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珠海辉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4009318138

DYNAMIC

动态

/
/
/
技术交流|新型预制桩基在市政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技术交流|新型预制桩基在市政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1-19 12:12

技术交流|新型预制桩基在市政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1-19 12:12

11月12日,我院举办了《新型预制桩基础及预制构件在公路市政工程中的应用》主题技术交流会,会议邀请了建华建材广东区域公路市政技术负责人蒋伟为进行了主题报告。参与技术交流会议的有总工程师办公室院副总工程师吕业锋、桥隧与地下空间分院、市政设计分院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各位同事。

 

 

主题交流会现场

 

混凝土预制管桩及构件因其施工方便,质量控制简单,单桩承载力高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许多领域,本次技术交流会主要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预制桩基础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并分享了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案例。

 

一、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RC)

为了改善PHC管桩滞回曲线不饱满,“捏缩效应”较为严重,耗能特性差以及易发生脆性破坏等缺点,在PHC管桩中加入一定数量的非预应力主筋,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RC)。

 

 

随着非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加,滞回曲线趋于饱满,“捏缩效应”得到了改善,显著提高了管桩耗能特性。破坏方式为延性破坏。

 

 

目前PRC管桩已经应用于基坑支护、房屋建设以及河流综合治理等多种工程项目中。

 

二、空心护壁桩

在传统市政水利工程中,挡土、护坡、围堰等工程使用的材料造价高、力学性能差、施工困难、成型质量不稳定。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护壁桩,通过采用预应力与非预应力混合配筋、在现有方桩混凝土内添加高性能复合材料,优化方桩混凝土配方及养护工艺,经离心成型和高温养护后成桩,使得桩身混凝土的位移延性与耐久性能大大提升,是一种绿色、节能、环保、耐久的产品。

 

 

其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合理,强度高。护壁桩为方形非均匀配筋截面桩,用于支护结构,受力更加合理,桩身强度大于C80。

 

(2)耐久性能好。采用C80高性能混凝土,离心成型,可以满足不同工程结构的耐久性要求。

 

(3)施工简单。可以采用中掘法、静压法、引孔植桩法、TRD工法等进行施工,施工效率高,成桩质量好。

 

(4)节约空间。护壁桩采用垂直式施打,能有效的节约施工空间的占用量。

 

(5)止水效果好。护壁桩间设有密封槽,止水效果明显。

 

(6)经济高效,且后期的维护非常方便和简单。相比传统护岸结构,减少土方开挖和部分软弱地基处理费用,节约工程成本,经济高效。

 

(7)方便接桩。可以在运需困难,工作面有限的情况下分段施工。

 

护壁桩止水处理方式

 

 

三、预制管桩入岩工艺

对于有些工程项目,桩端持力层会要求到硬质石灰岩、砂岩、砂质泥岩、圆砾、密实砂层等,常用的静压法及锤击法施工较难使桩端达到中风化岩层的深度。

 

针对这种情况,介绍了一种预制管桩入岩工艺:

 

(1)首先采用旋挖机按照设计桩长钻孔至设计标高;

 

(2)在钻好的钻孔内注入水泥土、混凝土或其他固桩液;

 

(3)分段沉入预制管桩并焊接分段接头直至管桩桩头达到设计标高。

 

复合管桩立面示意图

 

这种施工工艺解决了静压管桩难以沉桩至岩石层的问题,同时相较于旋挖灌注桩又具有施工管理方便,工程质量有保障且低成本的优点。

 

 

四、预制桩尖

 

 

新型的“铅笔桩”预制管桩实心桩尖采用C80高强度混凝土一体化成型,不需要在桩头进行额外的焊接,并且由于其一体化的特性,沉桩后不需要进行封底工艺,不仅精简了施工工艺而且对比锥形钢桩尖能保证持力层在长期使用中能保持承载力。

 

 

五、结语

随着近年来工程技术的发展,设计已经不仅局限于满足结构要求,而是追求在此前提下,综合成本、外观、环保、协调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提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坚实的基础,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其他专业的优秀设计理念。这次交流会的目的就在于交流新型预制管桩在其他工程项目中的成功经验,探讨其在市政工程中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前景,为设计人员能为业主制定更优化的方案进行知识储备。

 

通过这次交流会,与会的各位同事都对新型预制管桩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适用范围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对将新型预制管桩运用于市政工程的桥梁基础、道路基础以及地基处理项目中交流了看法和意见,为在今后的设计中如何制定更经济、更合适、更美观以及更环保的设计方案开拓了新的思路。

ACHIEVED

RESEARCH

CULTURE

页面版权所有 ©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粤ICP备1714102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