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珠海辉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4009318138

DYNAMIC

动态

/
/
/
2020(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专题报告

2020(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专题报告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02 16:22

2020(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专题报告

  • 分类:学习交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02 16:22

一、国际桥隧盛会开幕
 

2020年9月23~25日,由我院总工程师黄志诚带队,市政分院总工程师李智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东洋赴广州参加2020(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本届大会是在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张喜刚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次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性桥隧盛会。
 

9月23日,国内外院士杜彦良、张喜刚、邓文中、王景全、缪昌文、钮新强、郑健龙、冯夏庭、Herbert Mang、Luc Taerwe、吴智深、蒋宇静、郝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高宗余、汪双杰、朱颖、周良、史海欧及多所全国重点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专家代表都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出席了大会。我国多所重点高校、行业学会以及各地设计、施工、管理等300多家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7万。


图1 会议盛况

 

大会主席杜彦良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大会举办9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上海,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广州举办。大会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创新引领、建养并重,深度聚焦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跨珠江口通道、川藏铁路、沪苏通长江大桥、黄茅海大桥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建设情况。本届大会的召开对于加快桥隧领域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扩大国际视野,凝聚起全行业的工程建设者和科学家,全面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景全院士在谈到参会感受时表示,在全球面临新冠疫情考验,中国进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中国加快迈向建设交通强国目标的背景下,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学术论坛这一平台,在促进工程技术信息交流,加强科技交叉融合,深化对工程前沿需求的认识,增进业界人员相互了解,合作协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图2 与会院士

 

二、院士专题报告
   

缪昌文、钮新强和Herbert Mang等6位国内外院士为与会者奉献了精彩的报告,以下是各位院士报告的摘要。
 

(1)缪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桥用混凝土关键技术》
 

1、桥梁混凝土向超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积极推动常规材料、常规工艺、常温养护条件超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技术的在桥梁工程应用研究。
 

2、从外加剂分子结构设计与胶凝材料优化解决工作性调控和收缩抗裂难题是桥梁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3、针对桥梁工程设计服役寿命长、施工条件复杂与暴露环境严酷的关键问题,形成适于桥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隔、阻、缓、延” 耐久性提升技术。

 

图3 缪昌文院士报告:《桥用混凝土关键技术》

 

(2)钮新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型通航隧洞关键技术研究》
 

1、通航隧洞适应性强,是穿越分水岭实现跨流域通航、解决高山峡谷地区通航建筑物布置、已建枢纽增扩建通航建筑物的一种有效途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下一步应对通航隧洞及与其连接的组合式通航建筑物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
 

2、尽快制订通航隧洞技术标准(包括建筑物、航行安全、运行安全等),为通航隧洞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图4 钮新强院士报告《大型通航隧洞关键技术研究》

 

(3)郑皆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正教授代替):《中国拱桥建设成就及展望》
 

1、以钢管混凝土作劲性骨架,分环、多工作面浇注,斜拉索调载技术降低了造价和施工风险。建成了4座超400m跨径的混凝土拱桥,600m跨径目前正在施工,700m也在积极研究中,更适用于高铁、山区。随着跨径增大,施工稳定性变差,施工难度变大,必须继续研究。
 

2、研究更大跨径拱桥经济价值大,600m级的上承式拱桥可替代千米级悬索桥跨峡谷,性能、造价占极大优势。

 

图5 郑皆连院士报告(陈正教授代替)《中国拱桥建设成就及展望》

 

(4)吴智深(日本工程院院士(外籍)):《利用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复材提升桥隧结构抗灾韧性及寿命》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材料,在寿命加固、抗震韧性提升及价格方面有足够的优势。当然,跟钢材比还要进一步努力。

 

图6 吴智深报告《利用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复材提升桥隧结构抗灾韧性及寿命》

 

(5)Herbert Mang(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视频报告):《港珠澳大桥——见证现代中国发展》
 

港珠澳大桥被视为现代中国近40年来显著发展的象征,首先介绍了该大桥和沉管隧道工程,详细叙述了两个研究课题“隧道衬砌结构在冲击、爆炸载荷下的微观结构分析”和“混凝土衬砌在温度瞬变情况下应力响应的多尺度分析”。

 

图7 Herbert Mang外籍院士报告《港珠澳大桥——见证现代中国发展》

 

(6)Luc Taerwe(比利时皇家学院院士,视频报告):《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材料发生了很大演变,一方面,体现在多种混凝土材料的发展,例如高强混凝土(HSC)、纤维增强混凝土(FRC)、自密实混凝土(SC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另一方面,体现在基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新型混凝土增强筋的应用

 

图8  Luc Taerwe报告《混凝土桥梁的结构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三、国际桥隧工程新进展主题报告
 

针对国际桥隧工程新进展,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介绍了获得IABSE杰出结构奖的桥梁和杰出技术,并表示:“我国桥梁技术在大跨度拱桥、悬索桥抗风、钢桥阻尼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未来国际桥协可能会设立从极端条件强建性、正常使用耐久性、建设运营可持续性等方面考虑的奖项来补充原来只有一个杰出结构奖的缺憾。”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金秀介绍了从新奥法到新意法,从复合衬砌到单层衬砌等一系列国际隧道工程的技术发展,并表示:“我国隧道工程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安全、健康、质量、环保、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实现中国隧道从量到质的提升。”
 

此外,竺维彬、陈伟乐、王新等一众工程技术专家介绍了深中通道工程、广东黄茅海跨海大桥、广州地铁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建设情况,详细讲述了桥隧工程前沿理论、技术创新和工业化发展前景。
 

会议第二天,以“桥梁工程建设与智慧管养论坛”、“隧道工程建设与智慧管养论坛”、“深中通道技术创新论坛”、“桥隧工业化、装配化、智能化专题论坛”为主题开展分会场专题报告,进一步介绍桥隧工程领域的前沿创新技术。

 

图9 我院参会人员

 

通过参加本次国际桥隧工程学术盛会,我院与会人员聆听了各位院士的精彩报告,学习了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跨珠江口通道、川藏铁路、沪苏通长江大桥、黄茅海大桥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建设情况,对近年来桥隧专业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新问题、新挑战有了深入的了解。大会也为我院开展桥隧工程设计与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拓展了思路,对提高我院桥隧设计和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ACHIEVED

RESEARCH

CULTURE

页面版权所有 ©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粤ICP备1714102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珠海